我在大陸追“煙火氣”
楊智謙的一年,是從“煙火氣”開始的。
從年頭到年尾,整日圍著食材打轉,“煙火氣”三個字不單成為他生活的注腳,也是事業的生動寫照。初次見面,泡一壺臺灣高山茶,故事在茶香中緩緩流淌,楊智謙笑言:“我在大陸的生活,就是追著‘煙火氣’跑!”
鄉 愁
連江縣黃岐半島,一路向東,有一座水深潮暢、群礁拱抱的小島——東引。這里位于馬祖列島最東端,也是馬祖青年楊智謙的故鄉。從小吹著四季海風,說著福州話長大的他,一直對大陸心向往之。
1999年,讀高中的楊智謙第一次來到祖籍地福州。彼時,受益于改革開放的東風,他的父母成為最早一批來榕經商的臺胞,生意做得有聲有色。楊智謙記得很清楚,當時兩岸之間還沒有“小三通”,他從馬祖來一趟福州,需要先坐飛機到臺灣,從臺灣坐飛機再轉到香港,然后從香港一路輾轉才抵達福州。短短十幾海里的路,卻要繞上一個大圈,他父母來福州經商,也要重復同樣的行程。
一踏上福州的土地,楊智謙有種說不出的熟悉感。多年以后,當他再次回味起這種感覺,“我覺得是中國人血脈里的鄉愁”。走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熟悉的鄉音、濃濃的蝦油味,在楊智謙眼中跟馬祖并無二致,“從小就聽長輩說兩岸一家人,在這一刻,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這邊機會不錯,要不要來闖闖?”2005年,一紙邀約“飛”到楊智謙面前,彼時大學畢業不久的他,正在臺灣干銷售。原來他的父母在福州新開了美容美發培訓學校,學員很多忙不過來,急需“新鮮血液”和新思維匯入。
“我在臺灣先讀的商科,后來又讀食品院校,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跑市場,不止一次聽說大陸市場龐大、機會多,所以心動不如行動。”在楊智謙決定來福州之前,馬祖到馬尾的“小三通”航線已經通航,“兩岸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正是來大陸闖一闖的好時候”。
用 心
“我先從培訓機構助理干起,大事小事都要參與,慢慢發現自己對美容業并不感興趣,就想著換個行當。”夢想在大陸大展拳腳的楊智謙,一開始也遭遇過事業上的水土不服。恰好,當時西餐市場開始火熱,于是楊智謙決定換個賽道,闖一闖食品行業。
對于食品行當,楊智謙并不陌生。“一是我們家在馬祖做過冷凍副食品生意,有經驗,也有親近感。二是我讀過食品院校,算專業對口。”就這樣,楊智謙接手了丹尼食品公司,并定下發展調子:主打西式牛排等食品貿易。
“主要做冷凍肉制品,調味牛排是賣得最多的。當時福州市面上有名的西餐廳、咖啡屋,像上島咖啡、兩岸咖啡、盛世經典、凡塔斯等,都是我們的客戶。”楊智謙說。
做銷售跑市場,楊智謙自有一套行事邏輯,那就是給予客戶更多的理念和服務,讓客戶看到誠意和用心。“一開始沒有客戶,只能一家家去跑。”有一回,為了推銷新產品,他一路自駕從福州出發,繞了福建一大圈,中間還出省跑到上饒,為一家家西餐廳送樣品,讓客戶試菜。一個月跑下來,打動不少餐廳,也收獲可觀的訂單。
“做廚師的小幫手,這是當時我喊的口號。從食材處理、生產加工、牛排調味到包裝存儲、冷鏈運輸,我們在前端幫客戶把這些都處理好,確保產品進入廚房到廚師手上,只需簡單烹飪就能端上餐桌。”楊智謙告訴記者,這種類似“預制菜”的模式在當時可是新鮮事物,他的調味牛排一經推出就備受歡迎。“餐廳都搶著下單,年銷售額做到大幾千萬元。”
臺灣服務業的精致、細膩、以客為尊,也成為楊智謙撬動市場的敲門磚。“在冷凍牛排領域,我們是福州市面上第一家用冷凍車送貨的。在我這里,食品安全不打折扣。”楊智謙心里很清楚,冷鏈物流的成本是普通運輸的好幾倍,但為了最大程度地保鮮,最后一里路絕不能掉鏈子。
用心服務、用心做事,楊智謙漸漸闖出名氣,生意越做越大,相繼在泉州、南昌、杭州、武漢成立了分公司,產品走向大江南北。“我很幸運,正好趕上了大陸餐飲業起飛的黃金期。”
創 新
追著“煙火氣”,也是跟著市場跑,楊智謙深諳此道。
“市場從藍海變成了紅海,競爭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薄。”近年來,大陸餐飲業的紅紅火火,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這開始倒逼楊智謙尋找新機遇,從紅海里找到發展之道。
“多元+創新”,經過一番摸索的楊智謙想出了這樣一份答卷。一方面,他在既有產品線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研發新產品,比如都市白領喜愛的減脂食品。另一方面,繼續向冷凍食品市場發力,建起自己的烘焙工廠“黑崎家”,進入冷凍甜品行業。
“我的烘焙工廠是定制型的,主要做冷凍蛋糕,像慕斯蛋糕、奶油蛋糕,客戶也都是原來的餐飲客戶。”楊智謙告訴記者,隨著市場發展變化,很多西餐廳對烘焙蛋糕的需求量變大,且對供應商有個性化定制的要求,就這樣他順勢開了一間烘焙工廠,為這些餐廳多提供一種配套服務,這樣一來,既穩固了原有的牛排生意,也開拓了新業務。
在楊智謙的字典里,定制就是服務,“我喜歡跟客戶有黏性,去實現客戶的想法,這也是我認為比較有價值的地方”。為此,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老式”風味,更注重顏值與口味的創新。他將福州本土的食材融合西式甜點,就地取材,利用產品開發的優勢,做成口味創新的糕點,比如一款地瓜卷就取材于鼓嶺的地瓜,甜度、香味適中,且富含膳食纖維,受到消費者青睞。
“我做市場的信條是十二個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為了與時俱進,楊智謙經常到上海等地參加食品展,受到啟發后便付諸實踐,不時推出新產品或新口味。有一回,他在展會上看到一款日式茶碗蒸蛋糕,回去后就嘗試推廣,結果大受歡迎。
扎根福州十余載,追著“煙火氣”不停奔跑的楊智謙,除了贏得客戶的尊重和認可外,還先后被福建省西餐專業委員會、福州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等授予“優秀供應商”稱號。這兩年,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如火如荼,楊智謙對其中的福馬“同城生活圈”十分關注,對他來說,福州、馬祖兩邊都是家,“我們都盼著‘同城生活圈’,兩岸民眾會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我是幸運的,很幸運當初過來大陸,正好趕上了大陸改革開放,很幸運找到一份自己喜歡做的事,成就了事業上的春天。老實講,以我的能力,在臺灣過不上現在的生活。”回望在大陸的創業歷程,楊智謙感慨萬千,對未來更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