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礁慈濟祖宮:宮闕映海峽 慈濟連兩岸
近日,臺南仁德中洲天后宮參訪團一行73人來到白礁慈濟祖宮謁祖進香。在參加保生大帝祭拜后,臺南仁德中洲天后宮主委李建勲說:“踏上祖宮圣地,觸摸千年香火,深切感受到兩岸文化血脈從未斷過。”
今年前3個月,位于漳州市角美鎮白礁村的白礁慈濟祖宮已接待臺灣7個宮廟參訪團,總人數近400人次。“農歷三月十五是保生大帝的生辰,4月開始有更多兩岸宮廟前來進香祭拜。”白礁慈濟祖宮總務王清發說。
白礁慈濟祖宮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這座慈濟祖宮依山而建,沿中軸線展開三進宮殿式格局,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間盡顯宋元明清四代建筑藝術的交融。天井處,宋代原物的石獅與須彌座浮雕“飛天樂伎”“獅子戲球”歷經千年風雨仍栩栩如生。十二根花崗巖石柱如擎天玉柱般撐起巍峨大殿,其中正門兩側的四根蟠龍石柱尤為奪目——那是清代臺灣信眾跨海獻贈的杰作。另一件來自臺灣信眾捐贈的匠心獨運的藝術精品,是東朝房門前的“竹葉詩”石柱,竹葉形態巧妙拼成“慈心施妙法,濟眾益良方;保我恩無量,生民澤孔長”四句詩文,以藏頭詩表達對保生大帝懸壺濟世、品德高尚的敬仰與褒獎。漫步宮內,彩繪藻井中,“仁義禮智信”的典故在梁枋間流轉;剪粘屋脊上,龍鳳祥云與花鳥瑞獸競相獻瑞。
為何這座寺廟有如此多的兩岸信眾?這始于北宋名醫吳夲懸壺濟世的傳奇。公元979年出生于白礁村的吳夲,自幼研習醫術,畢生行走閩南山水之間,以“活人濟世”為志。據《閩書》《漳州府志》《泉州府志》等記載,他不僅精于治療瘟疫、瘴癘等惡疾,更以“無問貴賤,悉為診療”的仁心聞名。后吳夲被追封為“保生大帝”,從此成為庇佑蒼生的醫神。
白礁慈濟祖宮的興建,正是這段傳奇的延續。南宋高宗為彰其功德敕建宮廟,宋理宗于1241年頒詔“改廟為宮”,確立了其宗教圣地的地位。明清時期,隨著閩南先民“過臺灣”,保生大帝信仰也在臺灣廣為傳播。1662年,來自白礁的300名勇士組成忠貞軍,帶著從白礁慈濟祖宮請來的香火,跟隨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在臺南學甲鎮建起臺灣首座慈濟宮。此后300年間,臺灣各地陸續分靈近千座慈濟宮,形成了“根在白礁,花開全臺”的信仰圖譜。這些宮廟中供奉的神像,有的直接由慈濟祖宮雕刻神像分香,有的雖就地取材卻嚴格遵循祖宮規制,就連祭典儀式中的三獻禮、三牲祭等細節,都與祖庭傳統如出一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臺灣地區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近千座,信眾1000多萬。
“氣壯乎天萬眾同參學甲地,血濃于水千秋不忘白礁鄉。”每年農歷三月十一,當晨曦初露臺南將軍溪畔(昔日先民赴臺登陸地),數萬信眾面朝西北方向遙拜的壯觀場景,正是這種文化血脈最動人的呈現。這個被稱作“上白礁”的祭典,自1662年學甲的慈濟宮建廟完畢,信眾會在每年保生大帝誕辰前四天左右,將神像請回白礁祖廟“謁祖刈香”,這樣的習俗持續至1920年,后因兩岸交通中斷才告終止。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南信眾在將軍溪畔興建了一座白礁亭并且立碑,讓民眾能在此以遙祭方式進行謁祖。信眾們以古禮誦讀祭文,從溪中“請水”,用以替代“刈香”,維持與祖廟的聯結,象征“飲水思源”,以此追念祖先不畏艱辛、開荒墾山的精神。
宮廟建筑中的一磚一瓦,也鐫刻著兩岸互動的溫度。上個世紀末,臺灣保生大帝聯合會周大圍會長、李炳南先生組織發動籌募人民幣120多萬元和黃金箔35萬張投入祖宮大修。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獻贈的“道濟群生”匾額也高懸殿前。更令人動容的是,許多臺灣宮廟將祖宮香火與本宮廟混于一爐,謂之“血脈相連”。
兩岸保生大帝信眾的文化交流愈發密切。2008年,自首屆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文化節以來,已逐步將傳統祭典升華為學術研討、中醫藥展示、民俗展演的多元盛會。每年春秋兩祭,都會有兩岸幾百間宮廟、10多萬信眾參加。如今慈濟祖宮內設有閩臺中醫藥展覽館非遺展示館、兩岸交流文化墻,百草園中種植了數百種草藥,既是醫道傳承的活態展示,也成為青少年認識傳統醫學的戶外課堂。
白礁慈濟祖宮管委會負責人王賢清告訴記者,今年計劃開展“兩岸共修宮志”“傳統藥方文化產業落地與數字化共享”等項目,并籌備秋季千人共祭活動,持續深化兩岸民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