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化應該被更多人了解”
暮春時節的閩南師范大學,鳳凰木新綠初綻。在教學樓傳出的一陣悠揚歌仔戲唱腔中,記者見到了正在指導學生的李姿瑩老師。這位來自臺灣高雄的“80后”獲評今年的“福建省三八紅旗手”,從臺灣博士生到漳州媳婦,從戲曲愛好者到文化橋梁搭建者,李姿瑩用“登陸”7年的光陰詮釋了“緣分牽引,跨海筑夢”的故事。
深情奔赴
“站在閩南,縱橫古今,心懷一衣帶水的同胞情;站在閩南,創造奇跡,眼中朗朗乾坤天地心……”2024年元旦,這首由李姿瑩獻禮閩南師范大學建校65周年的原創歌曲《芳華》發布,飽含了李姿瑩對學校的深情,更唱出了她這些年在漳州的人生感悟。
“我第一次來閩南就來到了閩南師范大學。我跟我先生認識在這里,我的工作在這里,我的學生在這里,我們的家就挨著學校,每天從窗欞都可以跟學校道早晚安。”在悠悠的回憶中,李姿瑩有些出神,時間似乎也倒轉回緣分的開端。
出生于臺灣高雄,祖籍是福建閩南地區,李姿瑩從小就浸潤在閩南文化里。她回憶,小時候她就喜歡聽歌仔戲,最開心的事就是遇上節日慶典,附近廟宇有劇團搭臺唱戲,她就會在臺前占據最好的位置。
在臺讀博時,李姿瑩主攻方向是閩南文化中的戲曲研究。從普通戲迷變成專業研究者,李姿瑩一邊和老師同學跟著各個劇團做田野調查,一邊學習歌仔戲的基本功和劇本創作。“我在臺灣學習時寫的歌仔戲劇本,就曾兩度獲得文藝創作獎。”李姿瑩說。
李姿瑩明白自己熱愛的閩南文化和歌仔戲“根”都在大陸。2013年,正在讀碩士研究生的李姿瑩來到閩南師范大學,參加兩岸學子閩南文化研習營,漳州給她的親切感讓她感覺“回家了”。“漳州的景色、習俗,甚至連空氣的味道、太陽下山的時間都和臺灣很像。”而更讓李姿瑩沒想到的是,在這次活動中擔任研習營導游的漳州詔安小伙徐雁飛如今成了她的丈夫。
短短幾天的相識,跨越海峽的相知,兩顆同樣熱愛閩南傳統文化的心最終緊緊貼在了一起。2018年9月,從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的李姿瑩追隨愛情的腳步來到閩南師范大學任文學院助理教授,教授民間文學、閩南民俗、戲曲研習等課程。次年,她與徐雁飛步入婚姻的殿堂。
文化傳承
近日,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的網站上掛出一則喜報——我院教師李姿瑩的《遷臺記憶歌仔戲:兩岸林聲百年情》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當下,李姿瑩正在創作劇本,將臺灣霧峰林家的遷臺史實搬上舞臺。
為什么選擇說霧峰林家的故事?李姿瑩再次用“緣分”二字來解釋。2021年,已在閩南師范大學任教三年的李姿瑩應邀錄制“四百年閩臺講你知”視頻節目,講述的正是霧峰林家的故事。翌年,李姿瑩參與漳州涉臺文物研究,“恰巧,霧峰林家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塊”。
2023年底,漳州平和縣在霧峰林家的祖籍地埔坪村啟動遷臺記憶館建設。李姿瑩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同為臺青的項目負責人李志章,兩人在探討“怎么為遷臺記憶館建設做更多事情”時,產生了用歌仔戲來展現這段歷史的想法。“我打算通過不同世代的霧峰林家代表人物的故事,展現林家人遷居臺灣、抵御外敵入侵以及回到大陸尋根的歷史。”李姿瑩介紹。
這并不是李姿瑩在“登陸”后第一次創作劇本,實際上,她除了在文學院進行授課之外,還擔起了學校戲曲協會的歌仔戲指導老師的工作。在她的帶領下,原來僅有9個人的社團慢慢擴充到60人的規模。她陪著學生們從身段、演唱等基本功練起,還帶著其中20多名骨干成員創作了新劇本《開漳圣王傳奇》。
“這些孩子來自天南海北,有的甚至不會說閩南話,但是對于歌仔戲的熱愛,讓他們堅持了下來。”李姿瑩說,為了能讓這出新戲登上更大的舞臺,她一對一地教,精進唱腔、調整動作、講解情感,幾乎每天都要練到下半夜。看著學生忍著小腿瘀青的疼痛,還在堅持一遍遍練習踢花槍的動作,李姿瑩直言她的付出是值得的。
2021年5月,李姿瑩帶著這幫學生把戲唱到了東南花都,劇本、演員、服裝、道具、樂器演奏、場務等全部自理,4天8場演下來,收獲頗豐。“這是我們社團第一次登臺表演,也是第一次面對觀眾,看著舞臺上的學生們,我真的感覺他們都在發光。”李姿瑩說,這段經歷會影響他們一生,當他們從閩南師范大學的學生成為老師的時候,會將這份熱愛傳遞給更多人,“我想這就是傳承的意義”。
對話青春
“有同學問我,如果穿越到古代,我們能不能應用強大的歷史知識在古代稱霸呢?”
在李姿瑩的視頻號“三文愈老師”作品中,“穿越指南系列”頗受歡迎,播放量、點贊量、轉發量都很不錯。雖是用年輕人喜歡的網絡語言開場,但是其內核傳播的其實是各種有趣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在“和古人怎么約時間?”中,李姿瑩就和大家科普了“一盞茶”“一炷香”的時間概念。不少網友留言表示“好有趣”“期待更多作品”。
從寫劇本到錄制,李姿瑩都親力親為,在本就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仍然擠出時間堅持創作視頻號內容。“傳統需要和青春對話。”李姿瑩說,用當代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傳播傳統文化才能事半功倍,“無論哪個話題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都有可能燃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中華五千年文化應該被更多人了解”。而另一方面,李姿瑩期待通過個人IP的打造,回答“這些年,你到底在做什么”的問題。“大學老師、歌仔戲劇作家、作曲家、媒體人……我的多重身份讓好多人都很困惑。我給自己的定位是跨界文化傳播者,從閩南文化到中華文化,只要有利于文化傳播的工作,我都愿意做。這個視頻號的創作能很好地將這些身份統一起來。”
除了用心經營視頻號外,李姿瑩今年想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在田野調查中,我發現漳州有太多寶藏鄉村沒有被挖掘。我希望通過文創IP的打造,為這些鄉村的發展添一把火。”李姿瑩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她就與華安縣高車鄉合作鄉村振興項目。今年1月,她為高車鄉創作的歌曲《高車恰恰》完成了,閩南語與普通話搭配的歌曲將高車鄉的美食美景、鄉村故事一一展現。“下一步,我和伙伴們還會通過舉辦活動、開發文創產品向游客推介高車鄉。”
在忙碌而充實的工作中,李姿瑩的人生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2024年6月,她受邀參加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并發言。今年又榮獲了“福建省三八紅旗手”稱號。“這些榮譽是對我工作的肯定和鼓勵。我將帶著這份熱愛和使命,繼續用我微小的力量助力中華文化跨越山海,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愛。”李姿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