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語丨總書記為何如此重視周邊工作?
“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努力開創周邊工作新局面。”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系統總結新時代以來我國周邊工作的成就和經驗,科學分析形勢,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周邊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思路舉措。
這不禁讓人想起2013年10月新中國首次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正是那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引領中國同周邊國家友好合作開辟新的境界。
周邊何以對我國如此重要?我國幅員遼闊、邊界線長。“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門口太平,我們才能安心、踏實辦好自己的事情。”“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亞洲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周邊是搬不走的鄰居,成就鄰居就是幫助自己。”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要從亞洲做起。”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我們亞洲,樹都根連根;我們亞洲,云也手握手”這句在中國耳熟能詳的歌詞說道:“這反映出中國民眾心中樸素的亞洲命運共同體意識。”總書記強調,“中國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視促進周邊和平、穩定、發展為己任。”
這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對周邊的戰略意義作了進一步地概括:“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會議強調,“要以全球視野審視周邊,增強做好周邊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略周邊是中國外交的一大重點。“常見面,多走動”,在元首外交引領下,周邊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的“鄰里關系”歷久彌堅,再譜新篇。
如今,中國已同周邊17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共識,同周邊25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成為18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在中南半島和中亞地區形成命運共同體“兩大集群”。中國同周邊國家政治互信與利益融合不斷深化。
“當前我國同周邊關系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同時也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這是本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作出的戰略判斷。
在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的當下,做好周邊工作,既要堅持好、運用好在實踐中探索形成的經驗,也要與時俱進賦予新內涵、開創新局面。
在2013年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2023年10月24日,習近平主席向紀念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提出10周年國際研討會發表書面致辭強調,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將賦予親誠惠容理念新的內涵,弘揚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為核心的亞洲價值觀,為地區團結、開放和進步提供新的助力。
這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要以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為共同愿景,以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命運與共為理念方針,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為基本遵循,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要平臺,以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為戰略支撐,攜手周邊國家共創美好未來。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提出“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此后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同一個意思:“中國愿把自身發展同周邊國家發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同周邊國家一道打造命運共同體,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這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對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作出部署:“要與周邊國家鞏固戰略互信,支持地區國家走穩自身發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深化發展融合,構建高水平互聯互通網絡,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共同維護地區穩定,開展安全和執法合作,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擴大交往交流,便利人員往來。”
面對加速演進的百年變局和動蕩不安的國際形勢,中國一如既往扎根周邊、貢獻周邊,致力于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攜手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給世界注入更多穩定、帶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