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鏈條加持讓成果轉化更順暢(科技視點·走進科技成果轉化一線)
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變成市場應用的成熟產品,要從“最初一公里”走完“最后一公里”,哪個環節都不能少。
為打通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卡點堵點,多地通過建設承載園區、概念驗證平臺、推廣應用場景創新等有力舉措,不僅將轉化項目“扶上馬”,還想方設法“送一程”,科技成果轉化越來越順暢。
加速源頭轉化技術“熟化”,搭建從“書架”到“貨架”的橋梁
從成果研發到市場應用,橫亙著可行性驗證、工程放大、示范推廣等諸多關卡。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資源、政策和服務支持,全國多個地區搭建起“書架”走向“貨架”的橋梁。
在上!按罅闾枮场笨萍紕撔虏咴垂δ軈^,科研與創業實現無縫銜接,一批科創企業在這里完成“從0到10再到100”的拔節成長。
一分鐘做出漂亮的咖啡拉花,寫起毛筆字有模有樣……走進節卡機器人公司,協作機器人正忙個不停。企業自研的新一代協作機器人,已廣泛服務于汽車、電子、半導體、新能源等行業的全球知名品牌的生產線。
這家高新技術企業能夠脫穎而出,離不開“大零號灣”的加持。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大零號灣”,他們能夠與高?蒲袌F隊真正做到高效對接: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下課后,騎個車就能到達“大零號灣”的企業,做完科研項目,晚上還能回學校食堂吃上一口熱飯,實現了“校內搞科研、校外搞科創”。
不僅如此,節卡機器人公司還在政策、空間、產業、基金等方面獲得了“大零號灣”的有效支持。
據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轉化與孵化器建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不論是初創期、成長期還是壯大期的企業,在“大零號灣”都能找到所需的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截至目前,“大零號灣”累計匯聚1.3萬余家企業,硬科技企業近4300余家,形成了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多地推動承載園區、概念驗證中心、共性技術平臺等扎實落地,加速源頭轉化技術“熟化”,實現精準轉化孵化,彌補高校院所等科研機構研發成果與市場化、產業化、成果化之間的空白。
托舉“最初一公里”。北京市2022年以來布局建設26家概念驗證平臺,驗證項目900余個,推動300余項科技成果落地北京。北京科技大學設置概念驗證支持項目,已擁有189個概念驗證企業合作伙伴和包含110項的概念驗證項目庫,其中首批30項概念驗證項目已立項實施;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打造了快研發、快生產、快驗證的短流程成果轉化模式,5年間投資74個硬科技項目,累計推動300余項科技成果落地北京。
暢通“最后一公里”。湖北省深入實施科技孵化服務“沃壤行動”,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全鏈條孵化體系,高效配置和集成各類創新要素,2025年,培育建設28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9家省級眾創空間,全省孵化機構在孵企業超2.5萬家。
場景“牽線搭橋”,供需精準對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以應用場景驅動新技術推廣應用,可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場、首用地缺乏的難題,為新技術、新成果、新設備提供市場化應用的“先行試水”。
合肥國鏡儀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鏡儀器”)就是這項舉措的受益者。
掃描電子顯微鏡是納米尺度下微觀檢測的核心高端儀器,廣泛應用于高?蒲、工業檢測等領域,是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的標配。
去年10月,國鏡儀器發布了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臺冷場臺式電鏡。在該產品研制過程中,合肥市政府、科大硅谷平臺公司、場景公司等多方力量,為國鏡儀器新技術提供了“看得見用得上”的真實驗證環境,很快驗證了技術產業化應用的可行性,增強了用戶采購該技術的信心。
場景“牽線搭橋”,供需精準對接,同樣的故事在湖北上演。
十灃科技公司在工業仿真軟件技術領域積累深厚,但由于缺少應用場景,影響軟件的更新迭代速度。在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幫扶對接下,湖北的航空航天、船舶等領域的企業向該公司開放應用場景。僅用了6個月,公司就和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成立了智能工業軟件研究所,相關工業軟件快速在湖北落地應用。不到兩年時間,公司的工業仿真軟件在結構、流體、電磁等多個領域實現國產替代,助推制造業數智化轉型。
從中央到地方,近年來紛紛推出場景驅動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相關政策措施——
去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制定場景創新計劃并面向科技創新企業開放,舉辦場景驅動的全球技術轉化大賽”;廣東珠海發布《珠海市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若干措施》,將應用場景創新寫入促進成果轉化政策……
多地主動設計、開放一批創新場景——
北京市以場景創新促進科技創新為主線,去年累計發布應用場景619項;上海市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興產業,系統化推進場景創新工作,發布多個應用示范場景名單、開展供需對接工作部署……
受訪專家表示,應用場景驅動科技成果轉化,有利于對接市場期望與企業科技成果產品供給,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摸清家底、把脈價值、盤活家產,為專利轉化運用掃清障礙
成果轉化過程中,許多科研機構和企業都曾遇到過這樣的尷尬:價格沒談攏、企業擔心虧本等各種顧慮,無法達成一致。
“先使用后付費”,打破了僵局。
王詩文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在校期間曾與導師共同申請多項專利。畢業后,他依托在校期間的科研成果創立了北京浮力科技有限公司,主攻水下機器人技術與應用。
專利轉讓時,卻遇到了麻煩事:公司資金不足,無法一次性支付較高額度的專利轉讓費或使用費。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有關負責人很為難:如果學校要求王詩文一次性支付專利轉讓費或使用費,對初創企業的資金壓力過大;但如果以很低的價格將專利轉讓或者許可,對于學校來說又有決策風險和潛在收益損失。
鑒于這種情況,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過與王詩文及其導師協商,采用了“零門檻+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的方式實施轉化。許可費按每臺套專利產品提成一定金額計算,費用按年度分3次階段性支付。這樣既降低了學生創業門檻、推動了成果轉化,又保證了學校的未來收益。
目前,北京市通過“先使用后付費”政策已累計推動高校院所400余項專利許可給70多家中小微企業使用。
為有效破解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化難、中小企業技術獲取難問題,一些地方探索實施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一對多”的專利開放許可等措施。
在湖北,政府部門實行優化產業專利導航和專利信息共享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將科技成果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以開放許可方式在信息平臺發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上海,全市大力推進存量專利盤點工作,并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知識產權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構建多層次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通過深入開展“存量專利”盤點盤活,該市4.3萬余件專利進入國家可轉化專利資源庫,累計轉化7600余件。據統計,2024年上海的科研機構知識產權類技術合同成交6773件,較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發布前增長21%。
摸清家底、把脈價值、盤活家產,更多專利成果正在更好更快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本報記者吳月輝、喻思南、谷業凱、姜泓冰、范昊天、李俊杰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