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發 王輝富 攝
監管升級成為新挑戰
據介紹,水上安全監管的“簽證制”在我國自宋朝起已有千年歷史。在數千年的時間里,監管者通過核查進出港船舶的各類證件,判斷船舶適航能力,從而保證運輸安全。
有著悠久歷史的船舶簽證何以在今天被終止?船舶進出港安全又將如何保障?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船舶處處長李恩洪介紹,信息化、大數據是水上安全監管模式變革的基石。通過在船上安裝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監管部門得以實時監測船舶航行動態;再將船舶、船員各類信息聯網,系統便可以自動比對航行至某處的某條船舶證書是否齊備、人員配備是否合規等信息。“系統比對發現問題的,會自動提示,海事現場核查人員會據此到場檢查,從而確保監管不缺位。”
事實上,船舶簽證取消對行政相對人來說是一次“改革”;而對承擔著水上安全監管重任的海事管理部門來說,更是一次“革命”。
“取消簽證后,海事部門將有能力在現場監管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從而把過去‘核材料’的靜態監管轉變為‘防風險’的動態監管,進一步優化監管資源配置,加強了事中事后監管,達到精準監管的目標!崩疃骱榻榻B,精準監管根源在于執法模式改革,達到這一目標不能靠單兵突擊的政策工具,而要憑通盤布局的政策創新。
據悉,為了切實做好事中事后監管,海事系統的基層執法模式改革等一系列更深入變革已經啟動。
海事部門強調,安全是交通發展的紅線、底線、高壓線,簡政放權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取消船舶簽證所開啟的改革,還將在未來進一步深化,最終讓監管的“無形之手”真正營造安全船舶航行無阻,風險船舶處處受限的市場環境,敦促企業切實承擔起安全主體責任,實現企業、政府在安全領域的角色歸位。周銳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