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允光:民進黨不應把兩岸政策調整當作權宜之計
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具有功利性、兩面性
此次民進黨一反常態,對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臺釋放“善意”,表明其參與兩岸交流活動的意愿不斷增強,改善“逢中必反”形象的需求不斷增加,其終極目的自然是著眼2016年重奪臺灣地區執政權。可以預期,基于政治選舉現實需求,未來蔡英文將不得不順應民意趨勢,正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現實,在維護所謂“臺灣主權”、確保“臺灣優先”前提下,對兩岸交流將采取相對務實的態度和相對開放的政策,包括基本接收兩岸合作既有成果,正面評價民進黨人“登陸”行為,積極鼓勵推動民共交流,謹慎支持擴大對陸開放,甚至不排除親自訪問大陸。
然而,這種兩岸政策調整將呈現巨大策略性、功利性、投機性及兩面性特征,由此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搖擺性、反復性。蔡英文、民進黨試圖在黨內“基本教義派”和“務實交流派”之間取得平衡,以實現“選票極大化”、“利益最大化”。此舉表明蔡英文、民進黨對兩岸交流態度趨向正面、積極,并非基于兩岸關系長遠發展的戰略之舉,而是基于選舉考慮的權宜之計,借此向臺灣民眾、國際社會凸顯其有意愿推動兩岸交流、有能力處理兩岸關系,以消除臺灣民眾、國際社會對其上臺執政將導致兩岸關系惡化的擔憂,降低兩岸政策因素在下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對她的殺傷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凸顯了蔡英文、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的困境與悖論。
只有真正拋棄“臺獨”才能贏得民意
不管出于何種動機,對改善兩岸關系、促進兩岸交流所做的努力都應予以肯定和鼓勵。然而,從此次深綠勢力動員人數不難看出,隨著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斷推進,臺灣同胞包括南部民眾對大陸現狀的了解、對兩岸關系的認知也日益深化,當年“木馬屠城”的謊言將逐漸消散,以往“逢中必反”的伎倆也將慢慢失去市場,只有真心為民謀利、替民著想才能真正贏得民意。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蔡英文、民進黨要以實際行動拋棄不合時宜的“臺獨”意識形態,才能真正獲得大陸的信任,打消國際社會的憂慮,以及贏得臺灣民眾的支持,從而成功走完重返執政的“最后一哩路”。(鄧允光,作者系福建省臺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