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編委、海外版總編輯張德修在主題發言中提出要客觀公正、善意傳播。他說,兩岸新聞同仁多年來突破許多政治藩籬,用文字和影像客觀記錄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媒體的報道違反基本的新聞倫理,或捕風捉影,或以偏概全,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傷害。目前臺灣有近1/3的民眾從未來過大陸,他們對大陸的了解依賴新聞媒體,因此,傳遞資訊、溝通情況,依舊是兩岸媒體的基礎性工作。如何真實客觀地報道新聞、點評時事,兩岸媒體絲毫不能懈怠。
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裁蔡紹中說,兩岸交流的深化,也意味著媒體的報道腳步也應跟著深度化。報道運用得當,可以一點一滴促進兩岸和平;運用不當,則可能加深彼此的歧見。
在兩岸現狀下,媒體的專業性體現在哪里?臺灣《聯合報》社長項國寧認為,因為制度的差異,應避免用自己的角度論斷對方;因為環境的差異,應設法提供完整正確的資訊;因為社會的差異,新聞報道要有縱深。
談到以積極正面的態度處理涉兩岸報道,《中國日報》副總編輯康兵講了一個例子。今年11月2日臺灣女歌手張懸在英國舉辦演唱會時發生了“舉旗風波”,大陸一些網民發了一些情緒激動的指責,后來主流輿論作了淡化處理,沒有借機炒作,沒有上升為政治事件,使事情很快過去。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彭文正表示,兩岸實現客觀報道的途徑還是多交流,通過交流減少刻板印象,進而減少媒體中的不實呈現。
論壇中,兩岸媒體代表還就創新合作形式、拓寬合作范圍提出許多見解。 中央電視臺臺長胡占凡提出四點建議,包括推動媒體互設常駐,務實開展節目、廣告及學術等各領域的合作,加強新媒體領域合作等。新華社副總編輯彭樹杰建議每年開展一次“兩岸新聞報道獎”的評選。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魏裕昌提出促進兩岸新媒體數碼出版,共同進軍海外中文市場。
張志軍則呼吁,可以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從兩岸媒體要求最強烈,也相對容易的事情做起,如盡早安排兩岸媒體互設常設機構。其他復雜的問題,雙方可以共同創造條件,逐步推進,他也希望臺灣有關方面為此作出積極努力。(記者 連錦添)
[責任編輯:張潔]